分类

2025年04月03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《大学语文》

成考(专升本) 2025-04-03作者:匿名 来源:本站整理

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《大学语文》4月3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,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,逐步提升考试成绩。

单选题

1、下列各个句子中括号中的词,词义相同的一组是()。

答 案:D

解 析:A项,前一个贾是用作名词,商人的意思,全句意思是:一天,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,办了一个大堂会;后一个贾,用作状语,意即“用商人的手段”,全句意思是:不知视民如子,反在百姓身上谋利。B项,前一个归,指女子的归属,全句意思是使男子们各有各的职分,各尽其职,女子有自己的归属;后一个归,是归顺的意思,全句的意思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,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。C项,前一个兵,是军队的意思,全句的意思是:有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他的军队;后一个兵,是兵器的意思,全句的意思是:不是我杀的,是刀杀的。D项,两个志,都是志向、志气的意思。

2、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《狂人日记》是发表在()。

答 案:B

解 析:1918年5月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发表在《新青年》上,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。

主观题

1、这段文字是立论还是驳论?

答 案:本段文字是立论:孔子先言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,从正面论述了“均”、“安”于治国理家的重要性;而后又提出了通过“修文德”达到“来之”“安之”的效果。这都体现了孔子一贯的以重视道德和人心为特征的德治主义主张。

2、请分析“尝”“吞下”和“咀嚼消化”等动词在本文中的实际含义。

答 案:(1)“尝”,辨别滋味,指的是选读。(2)“吞下”,全部吃下。指的是全读,但不必细心地读。(3)“咀嚼消化”,则不但指全读,而且要精读、细读。

填空题

1、《炉中煤》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《》。

答 案:女神

2、山重水复疑无路,()。(陆游《游山西村》)

答 案:柳暗花明又一村

写作题

1、题目:和谐要求:(1)以议论为主;
(2)不少于800字;
(3)字迹工整,卷面整洁。

答 案:略

解 析:【写作思路】“和谐”指和睦协调,是一种状态,表现在方方面面。写作时,可以选取和谐的任一方面展开,如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、人与自然的和谐、社会的和谐等等。【经典事例】
1.人与人之间的和谐——将相和。
2.人与自然的和谐——十面“霾”伏(反面)。
3.人与社会的和谐——感动中国人物、最美“××”。
【名人名言】
1.君子和而不同。——孔子
2.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。——马克思
3.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。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,就造就了人的美;表现在物上,就造就了物的美;融汇在环境中,就造就了环境的美。——冰心
4.所谓内心的快乐,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、正常的、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。——罗曼·罗兰
5.雨果曾说:“亲善产生幸福,文明带来和谐。”

2、题目:友谊与真诚要求:(1)以议论为主;
(2)不少于800字;
(3)字迹工整,卷面整洁。

答 案:略

解 析:【写作思路】“友谊与真诚”之间有一种关系,即真诚是友谊的基础。作文可从友谊与真诚的关系,友谊的重要性,真诚的定义,以及如何收获真诚友谊等方面进行论述。友谊是考生熟悉的主题,比较容易把握。【经典事例】
1.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,彼此一见如故,十分相契。从此之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,结下深厚友谊。在白色恐怖中,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,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,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。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;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”赠给瞿秋白。在瞿秋白就义后,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《海上述林》,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。
2.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,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,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。40年间,他们精诚合作,亲密无间,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,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。即使分居两地,也通信联系,交流思想感情,相互支持。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,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,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。
【名人名言】
1.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——《论语》
2.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灵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。——爱因斯坦
3.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,不是罪恶的助手。——西塞罗
4.真诚的、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。——马克思
5.患难见真情。——伊索

简答题

1、乙脑病毒的宿主分为哪几类?  

答 案:乙脑病毒的宿主有中间宿主、储存宿主和终末宿主三类。  

2、“年青的女郎”的喻义是什么?  

答 案:“年青的女郎”的喻义指五四后青春焕发的祖国。36~38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郭沫若的《炉中煤》的阅读理解。作者通过“年青的女郎”这个隐喻,表达了对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国的新认识和新期望。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我要跟贴
    取消